花卉欣赏论文1500字-花卉欣赏论文1500字怎么写
现代人如何理解诗歌中赋、比、兴?
赋、比、兴、和风、雅、颂总称为《诗经》的六义,是研究《诗经》必须解决的问题。赋、比、兴是汉朝的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是他们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但赋、比、兴到底是什么,他们并没有说得很清楚,倒是宋朝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得比较明确:
赋者,救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可见,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说出来。如《七月》,就把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生活一个月一个月地陈述。这就是叙事的基本手法,在《诗经》中的大量运用。运用这种手法,如果能在选材上和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是可以写出很优美的诗篇的。
比,就是比喻。比喻中有明喻,如”首如飞蓬“、”中心如醉“等;还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目的都在于要把所写的对象的本质或形状、神态更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写的主要对象。如《关睢》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然后转到写君子与淑女的爱情。因为睢鸠是雌雄定偶的,与男女爱情的忠贞可以联系起来。所以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
关于赋、比、兴三者的关系,钟嵘《诗品》中有几句话说得很好:“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隐藏),意深则踬(不流畅)。若单用赋体,患在意浮(表露),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散杂)之累矣。”所以三者要斟酌运用得好,就要看作者的修养了。
总之,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形象化手法。以后也成了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所以***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赋也可以用……。”
《诗经》中的诗,创造了赋、比、兴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描绘叙述。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农业社会多以自然景物等来比喻。比使得形象鲜明,如用硕鼠比奴隶主。
如《伯兮》用“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比想伯兮回来,还是未曾回来。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多用于开端。它具有暗示、联想、象征的意义。
如《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象征国家危亡,引起下文见了贤人,心才放下“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又如:《桃夭》:“桃之夭夭,其叶榛榛。”引起讲女孩子出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是文友如林,感谢关注,欢迎点评!
赋、比、兴指的是诗歌的三种修辞手法。
中国诗词以《诗经》为万世之宗,这三种修辞手法是从《诗经》中总结出来的,被历代诗词创作所沿用。虽然后世有不断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属于这三种基本手法的范畴。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汉代人为《诗经》所作的《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
“赋、比、兴,是为《诗》文之异辞”。是创作诗的三种不同修辞方法;
“风、雅、颂,是为《诗》篇之异体”。是创作出来三大门类的诗歌作品。
用三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创作出三大门类的诗词作品。则共同称为“六义”。
那么,“赋、比、兴”到底是什么?如何用于诗词创作呢?
赋,就是铺陈直叙说事。比,就是以彼物比方此物。兴,就是以物起兴,联想情感。
既然“赋、比、兴”是从《诗经》中总结而来的,那么就以《诗经》中的例句做分析。
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一一《诗经·周南·桃夭》
铺陈直叙了桃花开得茂盛,闪耀着灿烂光华,男子能娶回桃花这样的姑娘,家庭定会美满。
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一一《诗经·卫风•硕人》
以四种物品比方硕人的手之柔软、肤之***、脖颈之白净修长、齿之洁白整齐。
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关雎》的创作巧妙地运用联想手法。以雎鸟相依相恋的鸣叫,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和依恋。
上述分别对“赋、比、兴”进行了分析论证。其实诗词的“赋、比、兴”很多时候是互相融合的,赋比,赋兴,比兴的修辞方法同时存在!也并非诗词独有。散文,论文,***都会运用“赋、比、兴”!
那么现代人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赋、比、兴”修辞手法的呢?
在今天的现代诗歌中,也是运用得非常出色的。
如《歌唱祖国》中的歌词:“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这就是“赋”!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这就是“比”。
太阳升起,万丈光芒,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这就是“兴”。
《诗大序》(《毛诗序》)把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技法,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而赋、比、兴则是诗的表现手法。
简单地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是交相使用的,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一、赋。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在《诗经》中,赋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
比如《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又如《东山》、《***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
《诗经》中的赋法,并不仅仅只是指叙述,也不仅是单纯的"直陈其事",《诗经》中的赋法,在抒情写景方面,达到了高超的地步,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诗经》中的赋法,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在《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如《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
二、比,就是譬喻。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了这前后一系列的比喻,庄姜美貌的形象才能跃然纸上。
《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一为象征。手法比较含蓄,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与现代人的"指桑骂槐"有时很相似;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即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
如:《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比喻人情绪的变化,这就是通感。《诗经》中的比多种多样,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三、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二是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诗经》中"兴"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
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从而引起很深的感慨。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的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以其鲜明的事实,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才能,《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得到了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和运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xccf.com/post/7350.html发布于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