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卉的参考文献-关于花卉的参考文献和格式
山海经的花怎么卖?
1 山海经中的花并不是实际存在的商品,因此没有具体的卖价。
2 山海经是一部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献,其中记载了许多神奇的事物和生物,包括各种花草树木。
这些花草树木往往具有神秘的力量和象征意义,是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如果你对山海经中的花感兴趣,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的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来了解和欣赏。
《山海经》的花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商品,因此无法直接销售。然而,《山海经》中的花草植物在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书籍、艺术作品等形式进行推广和销售。
此外,也可以通过植物培育和研究等方式,为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花木兰的花是什么意思?
花是一种姓氏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周文王的后代,属于音讹改姓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氏者。”清朝学者段玉载在《说文解字·华注》中注释道:“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在文献《中国姓氏起源》中记载:“花氏又一支,是周文王的后代……唐朝以前,有华姓人以其与花字通用,且由于两者的发音是相近的,因此改为花氏。故花氏也就和华姓同出一源,后来到了唐朝时,字意稍微有了些区别,花更多地当名词用,漪枯,指客体的花朵,华更多地当形容词用,形容光华。所以花氏和华姓这时也渐渐有了区别。”
除史籍《述异记》、《通志》、《氏族》等载有南北朝时期有个民俗传说的著名女英雄花木兰外,正史上发现最早的花氏名人在唐朝,当时唐朝有一仓部员外郎,名叫花季睦,是最早出现在史书记载中的历史人物,之后出现了大将军花敬定等人。花氏族人大多尊奉花季睦为得姓始祖。
茶叶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茶树原产我国西南地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我国茶史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茶的利用始作药料,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曾经指出:“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注:茶原名荼),说是远在公元前2737-26***年茶被神农所发现,并用为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为药用。但何时开始作为饮料,史料极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约》一文,曾提到“武阳买茶”“烹茶尽具”等工作内容,这是茶用来饮用的最早记载。
二、少量种植供寺僧、贵族饮用阶段。饮茶的习惯,最早应当起源于川蜀之地,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未年,茶已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之时,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从晋到隋,饮茶逐渐普及开来,成为民间饮品。不过,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饮茶风气在地域上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南方饮茶较北方为盛,但随着南北文化的逐渐融合,饮茶风气也渐渐由南向北推广开来,但茶风的大盛却是在***帝国建立以后。
四、衰落阶段。尽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茶叶有不少的宝贵经验,并为世界各国发展茶叶生产作出贡献,但由于解放前***政治的统治,茶叶科学技术和经验得不到总结、发扬和利用,茶叶生产在帝国主义排挤和操纵下,日趋衰败;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展阶段。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开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标准新茶园,使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了大批低产茶园;同是注重建设茶场和茶厂,实行科学种茶,培训茶叶科技人员,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展。这一阶段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1***0年,这20年基本上以垦复、发展、努力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这期间茶园面积平均年增加7.3%,而茶叶产量平均年增加5.9%.第二阶段是1***0后,这一阶段的重点转向改善茶园结构,提高茶园单产,完善制茶工艺。进入90年代后,名优茶生产异军突起,种类繁多,不但恢复生产了许多历史上的名茶,还创制了种类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纪的饮料大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18世纪,广州口岸兴起了一种为满足西方市场需求而创作,结合西方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艺,兼具艺术与商品双重性质,被称为“广州外销画”的绘画作品。每幅画面展现一道生产流程。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有一套乾嘉之际的纸本水粉制茶图,共12件,逼真写实地展现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加工到装运、销售的全过程,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直观准确的图像资料,因此制茶图一经出现就成为广州外销画的热门题材之一。下面作逐一介绍。
图1
锄地(图1):画面中,三五茶农正在开垦荒地,平整土壤,扩建茶圃。这幅画面印证了茶树的生长与土壤、地势的关系密切,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的砾质、砂质土壤中生长。山边有阳、树木蔽荫,阴阳调剂的茶圃更适合茶树的生长。
图2
播种(图2):茶树需播种繁殖,“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画面中的茶圃正是栽种在平地之上的,每隔一定的间距,都开挖出一条沟垄以排水。几位茶农站在沟垄处,有的撒种,有的施肥,甚至每个茶坑撒播的茶籽数量都与文献记载高度吻合。图3
施肥(图3):及时除草施肥有利于茶树的生长,晴天锄过后,用米泔水等肥料浇地会更好。画面中一位茶农正在从屋舍庭院的瓦缸内舀出泔水,两位茶农已经将装满泔水的木桶从屋舍挑到了茶园,另外两位则正手握长柄木勺逐株施肥。
图4
***茶(图4):***茶女头戴斗笠***摘新茶的画面,可以从屈大均《广东新语·食语》:“大妇提籯,***持筐,于阳崖阴林之间,凌露细摘”的描述中得到最佳诠释,此外,各地***摘茶叶的时间因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故***茶时间也有不同。广州***茶以早春为宜,武夷茶则以清明后谷雨前***摘为佳,这段时间***摘的茶叶称头春茶,“立春后为二春,夏至后为三春。头春香浓味厚,二春无香味薄,三春颇香而味薄”。***茶时宜晴不宜雨,“雨中***摘则茶不香,须晴昼***。”
图5
拣茶(图5):新***摘的茶叶要拣去老叶、枝梗、碎屑,拣茶这一工序一般也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故画面中男子挑来待拣之茶,一位女子托箕前行准备拣茶,另外两位茶女则正站在茶棚之内,折梗取叶,拣选良茶。图6
晒茶(图6):又名晒青。清初王草堂《茶说》:“茶***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每筛以半斤至十两为度,候叶软便翻一次,晒至叶上枝软方移置架上。”画面中经茶女拣选好后的茶叶均匀放在竹箩之内,一字排开,日晒杀青,一茶农正在逐一翻捡,均匀晾晒。
图7
炒茶(图7):新***摘的茶叶香气未透,还需借助火力,才能使茶香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此幅画面中一人正在添柴控制火候,其他茶工则双手置于炒锅之内,快速急炒。茶棚之外,茶庄老板正向订购行商展示新茶品质。
图8
筛茶与揉茶(图8):炒好的茶叶要放在竹箩之内,摊薄冷却之后,反复筛选,轻轻团揉,然后再次下锅,文火焙干。炒后重揉的茶叶,茶汁更容易泡出。团揉时力道要轻,才不至产生碎片和粉末。画面中炒好的新茶薄摊于竹箩之内等待冷却,男子揉茶,女子手持竹箩,筛选茶叶。通常茶叶要用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选多次,以分粗细,即便是粗茶也要筛选13次。
图9
舂茶(图9):有些品种的茶叶,经过晒青、揉焙等工序后,还需将茶叶舂匀舂细,做成茶饼。有经验的茶工会将茶叶分类,按粗、细、老、嫩依序倒进木碓中,力道刚中带柔,直至将茶叶捣成细腻均匀的茶浆,然后用篾箍将茶浆定型,置烈日下曝晒一天,待水分稍干后放阴凉处风干,脱箍后,茶饼便成型了。画面中一茶工手举木椎用力舂茶,部分茶浆汁液还迸溅到茶缸外壁,定型好的茶饼正在烈日下曝晒,一女子手托一箩晒好的茶饼正准备放回屋内阴干。
图10
装箱(图10):茶叶加工完成后,由包装工人装茶入箱,准备启运。不同等级的茶叶配置不同形制的茶箱。一般茶箱经木匠制好后,由铅匠包边,再用席子包好,藤条扎牢,为长途水运做好充分的防潮、稳固措施。画面中两位木匠正在包裹竹席,制作茶箱,另外两名包装工人正在装茶入箱,一手持烟斗的红顶商人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密切监督茶叶包装的质量。
水运(图11):经广州口岸外销的茶叶主要来自福建、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其品种主要有红茶和绿茶两类。茶叶从产茶地运往广州的路线有很多,最便捷的方式是内陆河运结合陆路运输。我们从画面中看到包装密封好的茶箱整齐地码放在岸边,船工驾着竹筏,撑着长篙,满载着茶叶准备启程。
图11
茶行(图12):茶叶经过长途跋涉运到广州后,行商需要对茶叶重新进行翻炒。即便是茶叶在产茶区加工时已经炒制过,重新翻炒也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是为了去除运输过程中所受的潮气,另一方面也会根据外商的要求,对茶叶进行深加工,比如将不同的茶叶混炒,使之具有特别的风味,或者加入花香,制成适合西方消费者口味的茶叶。此外,各种口味的花熏茶,则几乎全部是在广东地区加工制作的,如当时颇为热销的“橙香白毫”、“香片”或“熏香珠兰茶”等花熏茶,多产于广东台山及其附近。
图12
加工好的茶叶,由装茶工人再次装箱,为了尽可能多的装茶入箱,装茶工人往往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为的是把茶叶压实,不留一点空隙。茶箱装好后,油漆工要在茶箱上涂饰一些花卉纹样作装饰,并书写茶叶名称,茶箱编号,茶行商号等文字信息。过秤称量后,船工驾西瓜艇或驳船将茶箱运到停泊在黄埔港的西方商船上。在这幅画面中,为数众多的装茶工人正站在茶箱内用力踩踏,压实茶叶;两位漆工在已装好茶叶的两只茶箱上用毛笔蘸墨书写“熙春”茶名;三名茶工负责称量重量,账房先生端坐于八仙桌前细心记账,桌旁小童研磨观摩。八仙桌上除砚台和账簿之外,还有一个西式笔盒,上插有一支鹅毛笔,供西方商人签字确认之用。不远处,一位头戴礼帽,身穿燕尾服的西方男子正与行商谨慎交谈,并准备接过行商递上的鹅毛笔签字确认,完成这笔茶叶交易。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套12件纸本水粉制茶图,为清朝乾嘉时期广州佚名[_a***_]绘制,每幅画均纵34、横45厘米,尺幅大,画工精细,是同类外销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十分难得。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外销画逼真写实地以图像形式纪录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种植、***摘、加工、收购到出口的各个环节,极大满足了西方客户希望了解中国茶叶生产过程的好奇心。
原文作者:白芳原文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南粤茗香飘四海——从清代外销画看广州的茶叶出口》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bxccf.com/post/3518.html发布于 2024-07-23